我乐了。家里钟点工正巧回老家过年,咱也去租个机器人回来洗衣、扫地如何?说不定还能下厨房炒菜煮饭。老母亲病在床上,护工也回去团圆了,最好也请个任劳任怨的机器人,翻身擦背、端茶把尿,全都会做,该有多好!
进一步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其实,请机器人不仅是补劳动力的空缺,还能补技能与素质之缺。上海有千万外地人在各行各业做工,比如说快递、餐饮、维修、装潢、清洁,甚至城管,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在一线撑着。这一人群中的大部分,当然是勤劳智慧努力的,但实事求是说,其中也有相当部分人的素质,的确跟不上在国际大都市上岗的水准。有次在家标准菜场边,见二三个穿制服的城管队员在值勤,其中一个边抽烟,边不停地往地面上吐浓痰。我忍不住提醒他,你这么不文明,怎么能管别人文明呢?他操着外地口音向我道歉,可我离开后,见他照旧。离家不远的一条马路,工人挖了修,修了挖,我很好奇,便去看个究竟。见几个外地工人,正围着张简单的图纸,互相指责搞错了。我时常感叹,要是一些外来务工者,当然也包括一些本地人,不在路边方便,不乱抛物,不骑助动车闯红灯,做家政和护工的专业知识再提高些,城市生活可能会更美好些。
但要提升他们的素养文化,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说,他们到达了更高层次,大概就不会甘心做服务性工作了。如果能设计生产出千千万万个标准服务员的机器人,把老百姓的生活服务全包揽了,就太美妙了。
这听上去像天方夜谭。但想象也未必不合理。上海正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科创中心的重心除了要服务国家战略,重心是否还是要放在民生上?我们的神舟号飞船早已进入太空,接地气的机器人又有何难?盼望能像“贴心棉袄”的家中儿女那样提供优质服务的机器人,能满街跑。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