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工信部正组织制定我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全国不少地区也纷纷布局机器人产业,以期抢先起步获得国家政策红利,一场机器人产业发展热潮正在全国涌动。
在国家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同时,全国不少地方已纷纷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一是出台指导性意见。重庆市于2013年11月出台《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辽宁省沈阳市2014年11月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湖北省2014年7月出台《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二是出台具体奖励政策。湖南省长沙市明确提出,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工业机器人等条件成熟的技术领域和产业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院,每成立一个研究院由市政府固定出资3000万元至5000万元,所在开发区和行政区固定出资1亿元至1.5亿元(含土地)。安徽省芜湖市出台关于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政策。对机器人龙头企业的关键核心项目贷款,给予为期两年,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贴息补助,标准为贷款基准利率的50%。同时,在机器人办公用房、机器人领域人才等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奖励规定。
专家指出“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成为最热门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全国大多数地区于2014年扎堆推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三年规划乃至七年规划。
重庆市2013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300亿元,初步形成集聚检测设计平台、系统集成、整机及管件零部件研发制造的综合产业集群。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研发、检测、制造体系,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江苏省南京市2013年明确提出,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机器人产业园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年销售规模达到250亿元,到2020年建设成为国家级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与产学研联盟,年销售规模达1000亿元;
上海市于2014年确定加快发展和应用机器人的战略思路,将坚持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本体和核心功能部件、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自主开发和外部引进“四个并举”,力争经过3至5年,把上海建成我国机器人产业高度集聚的研发中心、高端制造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
湖北省于2014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率达到50%以上;
河南省2014年明确,到2020年将形成超过千亿元的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其中包括形成年产10万台(套)工业机器人整机和只能装备的产能规模,培育3家至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百亿元级工业机器龙头企业和5家至10家相关配套骨干企业,打造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河北省工信厅在2014年底开始,组织有关专家组成机器人专题调研小组,分赴全省各地机器人相关制造企业、高校院所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在充分分析、梳理第一手资料后,经过专家论证、修改完善,编制了《河北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目前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联合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高校多年来一直开展机器人理论技术研究,其中河北工业大学机器人及自动化研究所长期进行移动机器人及其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在移动机器人技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智能控制、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计算机视觉等领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已经初步实现了工程化,在多家企业进行了应用。
省内机器人主要生产研发企业20余家,从业人员6千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2千人,2014年全省机器人产品销售产值20多亿元,关联产品销售产值30多亿元。初步形成以唐山松下,唐山开元唐山开诚为龙头、唐山通博科技、唐山冶航、唐山百川智能机器、唐山天工数控等企业为骨干的焊接、抢险探测机器人产业集群。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