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不能这么算。”该公司自动化研发部部长林辉说,后续使用中,外购机器人的维护费用动辄上万元一次;自主研发前期投入虽大,但掌握了技术就可大幅降低使用成本。更重要的是,如果“海山牌”机器人能借到机器换人这场东风,那会是多大的一个市场?
“海山”坐落于岱山县东沙镇,拥有垫片、钣金、成张等车间9个,是较早开始机器换人的企业之一。在林辉应聘之前,“海山”向“通用”公司以及东莞企业购买了数台机器人。因为不懂技术,一旦机器人发生故障,必须请销售方的技术人员到场才能解决。受制于人的尴尬,让“海山”萌发了自主研发的念头。
购买原料、加工成型、组装成机,林辉的第一个作品就是二轴搬运机器人:利用真空负压原理将零件送进液压机,液压完成后再取出叠好。原理看上去简单,研发之路却走得颇为艰辛:结构调整了十多次,材料换了三四种。而这,也是原型机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
二轴搬运机器人如今已在垫片车间投用。 3月12日下午2时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黄友祥在触摸屏上输入参数后,机械臂随即开始动作。“接下来抱着膀子看就行了。”林辉介绍,经过不断改进,最新型号的制造成本缩减为原型机的五分之一、外购型的一半左右,而在使用效果上要优于外购型,“现在再来算这笔账,不仅没亏本,反而还赚了钱。 ”
林辉正在攻关的项目是更为复杂的六轴机器人,研发成功后,这种机器人可适用于钣金件加工、焊接、搬运等多个领域。目前,六轴机器人基本设计完成,研发成本近20万元。和同类型的、购自“通用”公司的六轴点焊机器人上百万元的价格相比,这笔投入无疑超值。
“所以当初选择自主研发是对的。”已经投用的12台各型自造机器人表现稳定,这让“海山”董事长施中堂颇为满意。从购买机器人到自造机器人再到销售机器人,依靠科研从“机器换人”利好中分一杯羹,“海山”正在实现华丽转身:“海山”自造机器人已推向市场,岱山本土的三家汽配企业也表达了购买意向。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