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四十岁的店主朱先生,原本是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的车间工人,但因为工厂自动化改造裁员,他只能自己开店维持一家的生计。
他销售的卤味,正是来自于以前工作的公司。“一只鸭从腌、烤、熏,以前每道工序都得很多人做,现在老板全部改用了机器人烤炉,一下出几百只鸭,只用几个工人。”朱先生无奈地抱怨,但又无可奈何,“搞不好以后卖货都要用机器人了。”
朱先生并非杞人忧天。2015年1月22日,距朱先生工作的卤味店不到5公里的一家酒店内,我国最大机器人生产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董事长曲道奎就在高工中国机器人年会上表示,餐厅服务型机器人的春天已到来。“现在的机器人,可以根据视觉系统辨认障碍物,不用非顺地面感应轨道前行,非常智能,而且投资成本收回也很快。”
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趋势,在很多行业日益明显,支持者们甚至认定,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民间资本疯狂涌入,地方陆续出台的优惠政策,也让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短短两年内,已从不到100家增长到400余家。这也让有识者担心又是一个新的“产业泡沫”。
行业过热?
【机器人已经快速登上中国制造业的舞台】2010年后,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减员增效成为大部分制造企业的共识。富士康、格兰仕、海尔等大型企业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裁员增效计划。机器人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
三年后,中国机器人市场急速膨胀。2013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这一趋势还不是终点,据科技部统计的机器人未来发展数字,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产值是2300亿元,服务机器人产值6000亿元,特种机器人100亿至200亿元,总体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500亿元。
“任何产业发展应该符合其发展规律,机器人产业也不应例外。”在省级科研机构中从事工业自动化研究的王志远(化名)看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偏离正常轨道。
2013年底,工信部曾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到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到10个配套产业集群,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当前为23)。
但我国主要地方城市出台的机器人优惠政策,却早已经走在了前面。《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梳理发现,地方政府的机器人政策支持对象主要是机器人制造企业和机器人使用企业,支持手段以税收、土地以及户口优惠为主。
上海:提供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以多种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广州:安排专项资金,采用无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连续5年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相关项目建设。如对于采购或租赁广州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整机,最高可按整机售价或租赁费的20%给予补贴。
南京:设置专项资金每年将扶持一批机器人产业发展项目,构建南京机器人产业投融资平台、重大装备租赁机制和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
重庆: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本地产首台(套)产品的示范应用和工业企业采购本地产工业机器人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对入驻机器人产业基地的机器人生产企业,租用标准厂房的,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
此外,天津公布到2015年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沈阳抚顺新城宣布要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500亿元
但2013年全年,我国的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才不到200亿元,即使按照专家预测的年均30%的复合增长率计算,市场也容不下如此多的企业和园区。
众多地方政府的机器人优惠政策,在发展当地机器人企业的同时,也间接使得产业畸形膨胀。
“全国40多个城市都搞机器人,严重过热。有些三线城市的官员,根本不懂什么是机器人,就批地、弄产业园,简直是劳民伤财。”王志远表示,目前全国数百家机器人企业,一多半都是概念炒作,其中不乏有企业骗取优惠政策。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安川、库卡等传统机器人厂商,占据了国内70%的机器人市场,在汽车等传统机器人领域市场,占有率更高达90%左右。这些外国厂商之所以强势,就在于其多具有核心零部件研发及本体制造能力。而我国绝大多数机器人企业,都集中在系统集成,而系统集成简单来说就是买来机器人,再按照工厂的需求安装、调试以满足生产需要。
“部分企业只要业务跟机器人沾边,就说是机器人企业。有的企业就靠吃政府优惠活着。另外机器人公司最近排队上市,这中间泡沫也不小。”王志远说。
【“四五家公司足矣”】在全球,行业过热的后果并非没有教训。机器人制造行业曾走在前列的美国,就吃过机器人产业畸形膨胀的亏。
美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背景同样是人力成本的升高。在1980年代初,美国就迎来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高潮。GE、IBM当年都是美国机器人主要制造商,最多时美国有近200家机器人公司。
但美国机器人市场迅速饱和。1986年到1987年间,美国机器人市场销售额从3.6亿美元,下降到1亿美元。瞬间众多机器人企业濒临破产,行业先锋UNIMATION公司最终也以不到200万美元价格,被其他企业收购。
1987年,GE关闭了在奥兰多的机器人分厂,机器人业务与日本机器人企业FANUC合股。至此,美国的机器人大发展暂时偃旗息鼓。
“机器人技术含量很高,但它只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的一种设备,就制造业来说需求量是有限的。”王志远认为,“目前只需要四五家大型机器人企业,就完全能满足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凭空冒出的数百家机器人企业,会随着机器人概念的冷却以及市场饱和而淡出历史舞台。”
中国机器人制造业面临的真正问题,在于基础零部件和材料、工艺不过关。
比如,RV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需要进口,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很多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工业机器人售价仅比日本企业低10%左右。
东风日产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阳玉龙向记者介绍,就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设备方面,高精度、高工艺的设备还需购买外资产品,低端设备国产才能部分替代。“我们新建的工厂,三条冲压线,高速的都是外资的,低速的才是国产设备这还是现在已经争气了,前些年,连低速的也上不了。”
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开展2014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曾要求根据各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组织开展相关工作,提升工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发展水平,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日本机器人发展之所以领先,重要原因是研发、推广是从企业内部开始。因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必须贴合工艺,重应用积累,所以包括安川、东芝在内的日本机器人企业都是从自家的生产线开始,组装实验机器人,机器人的第一采购者,也都是集团性质的内部采用调试。这也是机器人工业主要服务于汽车、半导体等领域的主要原因。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企业、产业链众多,这些细分领域的机器人发展,也是制造企业自身在推动。
国内最大的低压电路电器生产企业,浙江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嵋俊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因为人力成本升高,公司正在转型研发继电器的自动化生产线。人力成本每年以7%、8%左右的速度增长,快过其他成本的升高。虽然比例不高,但对企业来说,压力还很大。”
据郭嵋俊介绍,目前正泰有超过100名的工程师,在研制电路电器设备的自动化生产、检测系统,该系统以后将成为正泰的核心竞争力。
东风日产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阳玉龙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物流系统中常见的AGV移动机器人,该公司已能自行生产。“市场价格要7、8万,我们自己的成本也就3、4万元。”
“很多制造企业自身都有机器人的生产能力,但不能说他们能造机器人就是机器人公司了,还要看核心零部件及本体上是否有研发能力。”王志远说,“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机器人行业的细分领域,将由非机器人公司的行业主导公司引领,因此,政策上倡导企业研发、使用机器人就可以了。没必要补贴那么多的机器人公司。”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