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富士康武汉工厂,机器人在组装电脑。
昨日,神龙汽车三厂焊装分厂内,一个机器人轻舒钢爪,抓起一个车身侧围放入生产线,小伙寇一帆迅速地将配件安装上去。
几个月前,车身侧围还是由工人抬到焊装线上。近百公斤的侧围,寇一帆和同事每天要抬900多个,一天下来“手都抬不起来”。最近,工厂换上机器人装卸,原来的8名工人,一半分流到其他岗位,留下来的工人,活也轻松了许多。
随着机器人大踏步走上生产线,武汉机器人产业也在部分核心领域崭露头角,甚至创出全国之最。
【机器换人掀起生产线革命】在中国,机器人大规模走上生产线,缘于许多地区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贵”的现象。
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击水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大爆发大约源自2012年左右。当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种多年未现的劳动人口下降,被认为是人口红利拐点来临。工资的攀升以及80后、90后普遍不愿意从事繁重的制造工作,企业采用机器人的风潮由此而起。
中国白电大王海尔宣布,用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代替人工,近两年来减少2.6万人。美的集团副总裁胡自强近日对媒体表示,通过提升自动化率,3年以后美的收入要突破2000亿元,但人员数量将下降30%。
神龙三厂焊装分厂经理雷波算了一笔账,该厂80%的焊点由机器人完成,与传统汽车厂相比,产量大体相同的情况下,用工少了一大半。“目前一名工人年支出约8万元,而一台机器人不含焊枪,大约30多万元,3-4年就可收回机器人成本,效率还高些。”
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购买量达3.6万台,一举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
仿佛一夜之间,机器人产业站在了时代的“风口”。全国各地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36个。
【汉产机器人瞄准单项冠军】武汉市经信委介绍,机器人制造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伺服电机、精密减速机等核心零配件,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制造,下游的系统集成软件等研发。与国外甚至国内的上海、深圳等地比,汉产机器人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但在部分核心领域颇具特色,甚至创出全国之最。
精密减速机占机器人成本的15%-25%,其技术长期被日韩等企业垄断,价格居高不下。去年,武汉精华减速机有限公司研发出一种高性能精密减速机,一举打破外国垄断,成为全国极少数掌握此技术的公司之一。
汉迪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则在移动机器人领域大展拳脚。载重量在1吨以下、可360°全方向转弯的机器人运输车,全国仅汉迪一家研制。公司董事长胡建军说,这个灵巧的“大力士”没有转弯半径,配上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导航技术,机器人可自主导航、避障,适用于工厂、物流等领域。今年准备大规模扩产。
武汉奋进智能公司更是新近研发出国内首套“云机器人”系统,现已在东风精密铸造公司使用。该公司总经理徐击水说,以往机器人工作,只能靠人工监测其运转状况。而“云机器人”就是“互联网+机器人”,即在生产线上(包括机器人)安装传感器,可随时在电脑、手机上监测机器运转状况,在机器出现故障前提前判断,进行工序调整,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减少损失。
他拿出手机演示,一个房间内各种设备的运转频率、温度一目了然,手机还能控制机器运转。“我们还准备与其他公司合作,给机器人装上视觉系统,相当于给机器人配上了眼睛,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操作,那时生产一线工人还将大幅减少。”
【成长壮大需综合配方】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
相比庞大的市场前景,湖北、武汉的机器人产业竞争力均亟待提升。按规划,到2020年,湖北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武汉精华减速机公司总经理余运清认为,机器人企业是典型的三高企业----技术、人才、资本密集度高,没有资金支持不可能形成规模,形成不了竞争力。
去年,精华公司因研发出一款精密减速机接到上千万元订单,然而拿到合同却犯了难,要抢占市场就得引进设备,但设备大多进口,有的单台高达一二千万元。受制于融资渠道有限,望着订单不敢接,让精华公司急得跳脚。
除了资金掣肘,搭建市场平台成为机器人企业另一需求。胡建军说,珠三角、长三角已启动“机器换人”计划,用机器代替简单、繁重、危险的工作,政府对此予以补贴,机器人产业得以快速壮大。我省可以借鉴沿海经验,由政府牵线,搭建平台,让用户与机器人企业对接,同时出资鼓励用户,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