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制造业工资大幅上涨,1980年的制造业工资指数为1960年的10.8倍,平均每年增长12%。
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再加上石油危机导致能源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大幅下降,迫切需要高度省力化、自动化的机器,提高生产效率,以摆脱经营不振的困境。为了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当时日本经济发展必经之路。
【典型企业成长路径 背景不同各显神通】虽然成长路径不同,但不同的企业均依据自己的天然优势向上下游延伸发展,最终成为行业巨头。
我们分析了国外机器人巨头的成长路径,发现主要有三类:1)从核心零部件商发展起来,再进行上下有延伸,如发那科和安川;2)企业与研究机构关系密切,具有深厚的研究底蕴,如美国IROBOT公司;3)机器人企业对下游领域非常熟悉,市场触觉灵敏,如德国库卡公司。
【对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启发 发展正当时多路径发力】我国人工成本快速上升、产业结构急需转型升级、国家政策重点支持机器人产业的大背景和日本当初的情况极为类似。2014年底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0.1%,老龄人口超过2亿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老龄化市场。2011年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首次下降,适龄劳动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可以反映我国制造业工资成本的农民工月平均收入逐年上升,09年以来年平均增速为15%,6年时间工资水平已经翻倍。
我们从机器人企业路径分析中可以看到,核心零部件及中低端下游领域有望成为国内企业有效突破点。国内机器人企业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大多依赖进口,进口成本高,因此发展核心零部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突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国产机器人厂家还可以从具体行业的应用解决方案设计上实现突破。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