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之前舆论普遍认为,企业不愿意机器换人,是因为机器设备的投资压力太大。
王国权:我觉得不是。核心的原因还是早期在东莞投资起家的企业老板自身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老板年龄超过50岁,那你不用跟他们谈机器换人。虽然这样说有点偏激,但是这些企业后继无人。我有很多为知名大众品牌做代工的朋友,就是故意缩减订单规模,工厂从2000人缩减至200多人,就是不想再做了。面对新的经营状况,许多运营了20年以上的企业已经力不从心,打算画句号。如果有人愿意去接班,这些传统企业老板还是会持续去做的。所以即使政府大力为转型升级鼓与呼,这些企业也不会去想机器换人。
南方日报:有报道称东莞鞋业已呈现空心化,您会觉得是东莞的危机吗?
王国权:空心化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要用骇人听闻的角度看待。很多制鞋厂,被迫搬迁别的国家或国内的湖南江西地区,是多种原因造成。但是对于东莞来说,以前是因为鞋厂规模大管理先进文明,而现在只是把工序分散,由月亮变为很多星星。这些星星,很多就是以前从事本行业的人在操作或创业。可以说,鞋业变成很多外包工序的协同发展,鞋业在东莞或者其他地区以另一种方式兴旺起来。
南方日报:国内的数控设备或机器人制造,核心技术往往是最大掣肘,您认为企业该如何弥补这一缺陷。
王国权:这个缺陷或差距不是表层的,而是深层次的。外表可以模仿,比如热门的机械手的制作,可能用1到3年就能追赶国外。但是深层次的数据来源、数据设计、工艺流程、功能实现的差距足有10年甚至更久。行业发展越广,需求也就越大,企业需要沉得住气,做好夯实基础的研发。
南方日报:您认为,怎样的观念才有利于一个行业实施机器换人。是否需要鼓励传统企业从最简单的工序试水?
王国权:作为传统企业老板,首先要盘点企业资源,明确为什么投入资源机器换人。如果只是为了生存,那就别投,如果是要发展,那我觉得要大胆尝试。且机器换人不是随便找一个人替一下,二是要具备团队,与提供方共同规划每一步需解决的问题,循序渐进地一步步来。在这期间,每个企业都有差异,双方要做不同调整。
更关键的是,双方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允许出错和调整的可能,双方努力去测试和尝试。在时间上,一年的改变不会太大,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来做项目。以人力为例,比如首先从300人降到220人,再从220人降到180人乃至150人,不能一蹴而就。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