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只要是天晴的日子,下水试验电动船外机的运行状况成为陶师正和他的科研团队最为日常的工作。这是一群生于1990年左右的青年创业者,在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他们凭借在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的技术优势,将自主研发的环保纯电动船外机远销欧美国家。
在东莞,机器人产业正在成为一项新兴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凭借东莞制造业积蕴多年而成的全产业链聚集优势,东莞机器人产业的聚集地松山湖,已吸引了一批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青年群体到此创业。
与此同时,机器人产业的快速成长也为东莞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的经济发展新时期,身处转型爬坡越坎阶段的东莞,开始享受到智能制造所带来的发展新红利。
【“90后”研究生创业松山湖】2013年开始,松山湖提出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园区主导产业之一,一大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青年群体来此落地,以研究带动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陶师正创业已经两年了。在香港读书时,因学校临海,陶师正常和同学到离海岸不远的小岛游玩,可每次划船出海来回都得花上三四个小时,他们去市场上购买船外机,却发现都是柴油机或汽油机,不仅体型大、价格贵,还给海域留下污染。
见到传统的燃油船外机存在众多不足,陶师正和几位同学联想起当时风头正劲的电动车特斯拉,并由此萌生了将船外机做成纯电动供能的想法。他们借助互联网数据进行市场调研时还发现,随着不少国家对水域污染的日益重视,全球电动船外机市场需求正在逐渐放大,而当时国内并没有专门致力于此的机器人制造企业。
攻读机械工程专业的陶师正在校时就多次参加国际性机器人比赛,他拉来几位常常一同参赛的同学,一起构思制造电动船外机。几个年轻人的创业梦,得到了他们的老师、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李泽湘的支持,后者不仅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还为其筹措到首笔创业研发资金。
2013年,陶师正注册成立逸动科技有限公司。最初,为了采购方便,他们将研发场地设在深圳南山,但测试船外机运行状况需要有大片的水域,陶师正常常要运着大量的设备赶到松山湖,在松木山水库下水试验。到2014年底,陶师正索性将企业入驻松山湖。
当时,松山湖已经聚集了一批机器人制造企业,其带动者正是李泽湘。作为全球运动控制领域的知名学者,李泽湘所领衔的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技术国际研究团队,在2010年作为广东省首批引进的12支创新科研团队之一进驻松山湖。
2013年10月,松山湖提出建设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李泽湘成为产业基地的负责人,在其引导之下,一批青年群体到此创业。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天量释放,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业迅速成长。仅2013年以来,广州、东莞、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城市便相继出台鼓励政策,提出将在未来数年大规模推进“机器换人”等智能制造工作。
一份针对珠三角机器人市场的调研报告预计,未来2至3年,珠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珠三角或将成为中国新一轮制造业升级的引领者和“发动机”。
而从目前国内区域发展特点看,与长三角依靠机器人国际巨头生产基地聚集、东北依靠老牌国产机器人研发企业带动不同,以松山湖为代表的珠三角机器人产业异军突起,更多的是依靠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青年群体。
【全产业链的配套环境】以制造业立身的东莞,几乎形成了制造业全产业链的聚集优势,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成为东莞吸引机器人企业落户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松山湖景色颇佳的水域环境,陶师正和他的团队选择在东莞创业,更看重的是东莞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环境。在东莞,从船外机制造所需的外部塑料片到内部的电机零部件,几乎都能在本土找到供应商,而在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逸动科技的创业团队还可以随时与制造商沟通,调整技术和生产方案。
比如,逸动科技研发的第二代电动船外机,仅电机部分的零部件就与10多家东莞企业相关联。由于电动船外机对产品工艺的精细度要求极高,与电机相关的钢丝、磁铁、粘胶、密封圈等零部件,以及压壳、绕线、焊接、组装、注塑等步骤,创业团队都需要找不同的企业购买或定制。
陶师正说,他起初担心由于研发产品的定制数量不多,企业不愿意接活。后来发现,东莞各个镇街不仅有各种原材料的供应商,还有不少中小企业愿意接单生产,一些企业甚至还在产品工艺方面提出不错的建议。
以制造业立身的东莞经过多年积蕴,几乎形成了制造业全产业链的聚集优势。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成为东莞吸引机器人企业落户的核心竞争力,而传统制造业对技术革新的庞大市场需求,也成为推动机器人产业迅速成长的关键要素。
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会长蒋仕龙说,虽然目前东莞机器人产业规模整体不大,但在市场应用方面,发达的制造业是东莞发展机器人产业最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相关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爆发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东莞的产业特点特别适合孕育一批机器人系统集成商。”蒋仕龙说,东莞几乎每个镇街都有自己的特色制造业,这为整个机器人的应用,特别是系统集成商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和基础。
陶师正的同门师姐石金博于2011年在松山湖创办了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其瞄向的应用市场之一正是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庞大的食品行业。
16日下午,记者参观李群自动化的研发车间时,一套用于月饼分拣、检测和包装的机器人生产线刚刚组装成型。长长的传送带将多个并联快速抓取机器人、视觉检测仪器等设备串联在一起。传送带启动,并联机器人的支臂高速挥动,将输送而至的月饼一一分拣至包装盒中。装满月饼的包装盒在传送带上继续移动,在一个节点上,视觉检测仪器将检查包装盒是否漏装、错装月饼。在传送带的终端,检测合格的整盒月饼,被机器人装入了精美的外包装袋,涵盖50多个技术环节的生产流程到此结束。
这套完整的机器人生产线,是李群自动化为广州酒家提供的机器人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整个分拣、检测和包装的流程完全由机器自动完成,几乎不需要人力直接参与。
石金博说,东莞食品行业聚集了华美、徐福记等一大批企业,初步估算该领域的产业工人有上百万人,随着人力成本的逐年上升,企业“机器换人”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而这也是李群自动化将迎来的庞大市场。
【“机器换人”的技术支撑】出台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近年来,东莞大力扶持和推动“机器换人”计划,力争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基地
不久前,东莞敏特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启祥驱车来到松山湖,拜访东莞市拓荒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启祥的企业从事开关电源及低压线性电源生产,他此行的目的是采购智能化数控自动切割机,解决传统切割工艺费时费力的问题。
他向拓荒牛的技术人员说明来意和技术要求,“要把标签样品按照不规则形状切割出来,而且不能切到标签背后的贴纸。”钟启祥带来了样品,标签贴纸的厚度很薄,要求切割精度控制在0.08毫米以内。
拓荒牛的技术人员拿过样品,在一台数控切割机上调试一番,10分钟后,切刀按照电脑发出的指令,精准地将标签切割出来。这让钟启祥大开眼界,以往,他的企业采取传统切割工艺,每设计1个标签,就要按照标签形状特制1个刀模,光等刀模成型就要耗费1天。
“漂亮!我带一台回去试一试。”钟启祥说,如果试验效果好,他不仅要下单采购,还将考虑在其他生产环节也使用智能制造设备,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在东莞,与钟启祥有着同样转型紧迫感的企业经营者已不在少数。事实上,随着转型升级的逐步深入,东莞传统产业“机器换人”的需求量已经十分庞大。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在今年初表示,该市已有六成工业企业开展了“机器换人”。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中国制造业过去30多年高速发展所依赖的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近些年来不断提升的用工成本和制造成本。面对这一形势,经历传统“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转型的东莞制造企业,都在谋求加速转型升级的步伐。在此过程之中,东莞在机器人产业上的提前布局与快速成长,为莞企提供了亟需的技术支持。
在传统与新兴产业相互融合促进的背后,是东莞近年来对于智能制造产业与“机器换人”计划的大力扶持与推动。
2014年以来,东莞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将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推广机器人应用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工作之一,并提出要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和智能制造示范城市。从去年开始,东莞将连续三年安排资金用于“机器换人”。
作为广东省10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之一,松山湖在机器人产业布局上已是先行一步,其通过创新创业文化吸引优质人才及企业进驻,进而依靠全产业链的集聚效应,推进制造业企业强化集成创新。目前,松山湖已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50余家,初步形成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智能装备企业为主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松山湖科技教育局局长邓国军表示,园区还将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将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产业化,并整合零部件、国内外一流的风投资本等各类资源,集成东莞内源制造的机器人,为东莞和广东实施“机器换人”计划提供技术支撑。
编辑:武亚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