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造业重地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年增速已达到30%~60%。机器人的激增,绝大部分流向了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如果完成‘机器换人’,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会产生决定性影响。”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告诉记者。
始于30年前的中国机器人,缘何近两年才出现爆发式增长?技术进步除了提升效率外,还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机器换人”之后,制造业还需要哪些升级?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机器换人”浪潮中,渐渐清晰。
【小作坊里的机械手】摘掉模具上的铁销,掀起横亘的护栏,女工从左手边的推车上取出长短不等、粗细相当的钢管,沿着铁架的拱形凹槽依次摆放妥帖。然后,顺势拨回翻转的护栏,压住顶端最粗的那根材料。在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做完这一系列动作后,她扣上防护面罩,摁下启动键。
翻转、前抻,耸立一旁的机器人手臂舒展臂肘,探向钢管接驳处的弧形缝隙。尖端直径为0.8厘米的焊针在两根钢管旮旯处划过一条抛物线,发出呲呲的蓝紫色耀斑。9分钟后,20余块不同规格的钢结构,被焊接成为双层拱形摩托车支架。
在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北湖路密密麻麻的棚户厂房内,杨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泰)的13台机器人焊接机就是这样日夜劳作,供应着客户源源不断的需求。
杨泰的总经理李志安告诉记者,他们公司规模并不算大,但一直都比较重视技术创新,所以在同行业里打响了品牌,引进机器人焊机之后,进一步巩固了技术上的优势。“这是大势所趋,一定要上的。”他说。
这些令李志安“如虎添翼”的高科技利器,来自本土供应商广东泰格威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格威德)。这家成立没多久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在2014年迎来业务大爆发,足足卖掉了100台机器人手臂,毛利润可以达到100%。该公司总经理卢新建告诉记者,预计2015年他们的业务量还能再增加50%,其中大部分客户为中小企业。
“一提到机器人,大家印象里都是高精尖的大型企业才用,其实中小企业的需求更强。”卢新建说,他们公司的市场定位,就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机器人解决方案。
泰格威德的业务经理伍小毅,两年内跑遍了珠三角大大小小的工厂、车间,他告诉记者,杨泰在他的客户中已经属于比较大的企业,更多的小工厂主,“磨刀霍霍”打算更新设备。
“最小的工厂加上老板也不过十几个人,车间破破烂烂的,中间就有一个机械手在嗡嗡干活。”伍小毅至今仍对去过的一家只有几百平方米大的喷漆车间记忆犹新。
“但是,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小作坊’,它们也在孜孜不倦追逐技术升级。”他说。
【万亿级大蛋糕】“如果中小企业都用上机器人,对制造业的影响不得了。”卢新建说,中小企业是社会的中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机器换人只有孕育在它们中间,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2015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对媒体表示,佛山、东莞这些地方正掀起大规模“机器换人”运动,大量的智能机器人已经开始运用到很多生产线当中。
这场运动的主角,便是中小企业。
卢新建保守估算,在他们公司十公里半径范围内,单单是五金加工企业大概就有10万家,如果完成其中10%的装备升级,整个行业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就像汽车一样,之前是奢侈品,只有富人才用得起,而现在是通用品,会越来越普遍。”他说。
珠江东岸的东莞市,不计其数的中小企业也跃跃欲试。
2014年,东莞出台了《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市政府在2014~2016年连续3年,由市财政在“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助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扶持的重点便是中小企业。
预计到2016年,完成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机器换人”应用项目1000~1500个,力求让更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
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走访过东莞全市30个镇街,十分了解当地企业的需求。他对记者说,东莞每年2亿元的专项补贴,申报门槛低,申报程序简单、评审简单,实际上是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
“东莞经济的特点是企业规模小,种类多,比较分散。”张国军说,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机器换人”运动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这将是一个万亿元级别的大蛋糕。
【更便宜更“傻瓜”】首批13台机器人焊接手臂运行已有两年时间,公司效益蒸蒸日上,李志安心头悬着的石头落了地。“好用是好用,但是投入也很大,所以刚开始也有过犹豫,到底要不要换?”他说,现在疑虑打消了,2015年下半年,打算再添置14台机器人设备。
对于资金不算雄厚的中小企业主来讲,购置机器人设备仍然是一笔不菲的支出,但相较于10年前,机器人的成本还是大大降低了。
卢新建介绍说,他们公司生产的机器人手臂,在操作系统与减速器这两大核心部件上取得了关键性技术突破,使成本大幅度降低,价格为20万~25万元,而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一般都在50万元以上,让很多实力不算雄厚的企业望而却步。
除了成本降低了一半之外,操作也越来越简便。“普通工人过来,一个小时就能教会他怎么用。”卢新建把老款机器人与新式机器人在操作方式上的差异,形象地比喻为DOS系统与Windows系统的区别。操控前者需要较强的知识储备,而后者达到了“傻瓜”级的便捷程度。
机器人技术在应用领域更便宜、更“傻瓜”,使其能够在短期内呈现爆发式增长。
张国军说,机器人早在30年前就已经算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但直到近几年成本才出现大幅度下降。一方面要归功于科技进步,另一方面需求递增也在很大程度上摊薄了研发成本。
这背后是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的倒逼机制发挥作用。
对于这一点,李志安感触颇深。2004年,他刚刚踏足五金加工行业,那时候只需月薪2000元就能招到很好的焊接师傅,到了2014年,熟练焊接工人的月薪达到6000~7000元,即便如此,焊工还是一年比一年少。
伍小毅分析说,焊接、打磨等工种,对人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机器换人一定是先从这些行业开始。”他说。
经过一番技术改造,杨泰的员工由300人减少为240人。而在东莞,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加工制造企业东莞市瑞必达科技有限公司、东莞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减少了上千人。
【技术效率双提升】这一轮转型升级,很有可能实现制造业从人口红利到技术红利的转变。
东莞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智能手机的电路板,在其位于石碣镇科技中路的宽阔厂房内,有一条长达120米的生产线,从上料到出货,一共要经过冲压、影印、刷漆、电镀等几十个环节的加工处理。得益于机械手的灵活运转,每班6个人就可以管理整条生产线。
然而,这条生产线仅仅算作电路板复杂工艺中的一道工序。
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冉彦祥告诉记者,智能手机越来越薄,功能越来越多,这就对设备的精度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例如,其中一道工序要在不到一平方米的金属薄片上,打出几万个细孔,每个孔的直径只有25微米,人眼无法识别。甚至还需要将24层电路线板,压缩在几厘米的厚度之内。
“一块小小电路板,有无数道工序,很多是人工做不了的,必须用机器。”张国军说,如果仅仅把目的局限在提升效率层面,那么“机器换人”的意义就十分有限。
他举例说,东莞每年出产2亿部智能手机,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7%,只有一部分是大品牌生产制造,剩下的产量由中小企业参与完成,而这些中小企业此前只是低端的模具生产商,一系列小型新设备引进来之后,让这些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小加工厂生产手机成为可能。
“新技术给很多企业带来了机会。”他说。
【核心依然是人】然而,当一部分人为中国人口红利消耗殆尽、用工荒大面积出现忧心忡忡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又开始担心机器人会抢了人的饭碗。
“中国怎么会缺人呢?中国什么都可能会缺,就是不可能缺人。”对于这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瑞必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以下简称瑞必达)曾建军有自己的看法。
曾建军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机器人之所以能够代替人,是因为机器可以昼夜不休地干活,而人有七情六欲,难于管理,但人不是机器,虽然不会像机器那样整齐划一听从指挥,但人会思考,有创造性,这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从来不会缺人,只有不好的企业才缺人。”他说,随着工厂的技术升级,对产业工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为此,曾建军在公司实施全员创新。从一线工人到工程师,都可以提出创新提案,并给予1000~10000元的奖励。“工人虽然不是专家,但他们在一线,对技术最熟悉。”他说,自己尤其看重一线工人提出的改进方案。
“我们公司人员比较稳定,离职率很低。”瑞必达人力资源经理包中文告诉记者,引入机械手之后,工人的劳动量降低了很多,但工资反而提升了30%。
“很多老板说用了机器人,工人工作量减少了,要降工资,我告诉他们,不仅不能降,反而要升。”伍小毅说,技术升级并非只靠把原来人工操作的工序交由机器完成便可一蹴而就,技术只是手段,很多工艺是需要时间沉淀,经验积累,而这些只能依靠工人素养日积月累的提升。
张国军说,“机器换人”不仅不会抢了人的饭碗,恰恰相反,这一轮转型升级,给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带来了机会。
“就业难是大学生就业难,技术工人很吃香。”他说,机器人大面积应用之后,介于技术工人与管理人员之间,需要大量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人才,进行编程、维护,能为大学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