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间的所见所闻让岳丽深切地感受到,物流行业的智能化需求正变得日益迫切。
其实这种需求并非仅来自物流行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日前,工信部透露“中国制造2025”将会很快发布。其中,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将是重点。工信部有计划从今年开始花大约3年时间,选择重点领域,选择一些地区、行业做示范探索,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正如岳丽所感受到的那样,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物流仓储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开始登场,其需求呈不断增长之势。
【优势明显】在佳怡物流的厂区,经济导报记者看到,货物的分拣不再像以往那样依靠人工分拣,而是完全通过全自动分拣系统来完成。
“上马这套全自动分拣系统以来,隐性成本大大减少了。”岳丽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什么是隐性成本呢?岳丽解释说,以前通过人工分拣,像误把“青州”当成“青岛”的情况时有发生,发错货物的赔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了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自动分拣设备最大的优点是比人工更加精准,赔付的费用节省下来,无形中便节省了运营成本。
“此外,因为质量提高了,货物的安全性和准时性都更高,留住了客户,这也是一笔隐形收益。”岳丽说,在人工操作下,货物的到货时间不可能非常精准,引入了全程可视化系统后,通过GPS定位,每一件货物的行程都可视,给客户承诺的到货时间完全可以精准到分钟。
智能化需求的迫切还来自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后,企业用工成本优势的不断减弱。
山东康佰力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军给导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拥有二三百技术工人的工厂,按照一个技术工人年薪5万-6万元计算,企业使用人工的成本大约在每年1500万元左右,这还不算额外配备的管理者等支出。这些工人的工作量完全可以通过100台机器人来完成,这部分购买成本大约在5000万元左右,且为一次投入,机器人只需定期保养维护即可,通常情况下,企业使用3年左右就能收回前期投入成本。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可达10-20年,此外,企业还可根据需要对机器人进行升级。
“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下降以及制造业外迁等因素,国内企业对自动化制造设备以及智能机器人的需求必然会有较大的空间。”大同证券投资顾问张诚表示。
【潜力巨大】张诚同时表示,目前国外机器人制造企业占据市场约90%的份额,国产机器人从技术水平到市场占有率,都是任重而道远。
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顾问邵志同分析认为,从工业机器人在国外的行业应用经验看,结合国内以往的应用领域,考虑未来行业应用的可能,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将在汽车产业、通信电子、金属制品、化工塑料、家电行业等有较为广泛及深入的应用。而中国内地广泛存在的其他行业则有望采用中低端工业机器人,这些行业包括仓储物流、五金卫浴、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烟草医药、饲料化肥等,众多下游领域的需求还在形成与增长中。
值得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还很低。业界普遍认为,工业机器人今后的发展方向将由原来的数控化、不智能,向智能化发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表示,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已进入产业形成阶段,服务机器人或许产值更大,但仍处于产业孕育阶段。
“在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但是物流行业的智能化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青岛海通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福斋对导报记者说。
据导报记者了解,青岛海通专注于AGV等移动机器人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的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已推出磁导航、惯性导航AGV产品、交通管控软件,以及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AGV电控系统,其产品已在海尔等大型客户中投入应用。
早在2013年底,工信部就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育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机器人方面国产机器人占到45%左右市场份额等目标。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2.5万部,中国买走其中约5.6万部。预计2017年之前,中国工业机器人拥有量将成为世界第一。业内人士普遍预计,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我国机器人产业也将迎来迅速增长的黄金期。
【人才是关键】岳丽透露,企业在引进机器人生产线中,从一开始就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软件”,与生产线的硬件进行同步规划,而不是单纯的只引进一条先进的流水线,引进几个程序化的机器人就实现了机器换人。“正是看到了智能化给物流业带来的可喜变化,佳怡物流从2010年开始组建了自己的软件集成团队,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系统的陆续引入,其优势也开始逐渐显现。”岳丽说。
在她看来,“机器换人”只是一种提法,本质是“技改”,并非只有引进设备一条路。对企业来说,购买新设备是一笔很大开支,而对现有装备进行优化提升,具有投资小、效益好、回报快的特点。“我们有自己的研发团队,部分自动设备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技改,这样既减少了购买成本,也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的需要。”
刘志军也认为,机器代替人工是制造业转型的大趋势,机器固然重要,但人更是核心。无论是设备购买时的选择,还是购买后的调试、使用和日常维护,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如果没有充分掌握职业技能的技术人才,仅仅只是购买几台机器,所谓“机器换人”也只不过是表面功夫。
采访中导报记者了解到,企业进行“机器换人”后,能操作引进的机器设备及管理生产线的技工和技术人员,变成企业的“关键性人才”。设备升级涉及信息技术、工业设计、软件、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对设备管理及操作工人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前的员工技能水平已无法满足自动化生产要求,引进技术人员成了他们目前面临的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一方面通过提高工资福利等方式吸收高级技工,一边加快培训部分工人快速上手。”岳丽说。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