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幅场景,并非是科幻片,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大规模机器人的普及正从理想渐渐走向现实。
日前,广东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开始投入建设。据介绍,“无人工厂”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人,但会大规模压缩工人数量,甚至可达到90%的水平。“无人工厂”投建的背后,广东宣布自今年起的三年内在工业企业推动工业机器人使用,东莞、佛山等地市相继发布“机器换人”战略,让而更多的机器人开始“染指”各行各业。
在家电业,机械自动化进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美的计划今年投资8-10亿元进行自动化生产,未来5年还将投入50亿,其年报显示,去年底投入运行的机器人已超过800台。格兰仕继去年投30亿元改造中山微波炉生产基地后,今年下半年月份还将引进洗衣机自动化生产线。奥马冰箱自动化程度达70%的第六工厂也将在今年7月投产。海尔、TCL也都在自动化投产上不惜重金。
实际上,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启动了机器人计划,当年,富士康机器人达到1万台。到目前为止,富士康在中国的工厂部署了约5万台机器人。据悉,富士康名为Foxbot的机器人正是帮助其赢得苹果和小米订单的“秘密武器”。
而富士康之所以成为使用机器人的“先驱”企业,其背后饱含着一线工人的辛酸和血泪。
自2010年1月出现员工第一次跳楼自杀开始,富士康接连发生多起员工跳楼事件。当年,14起跳楼事件引发了全球关注。此后的几年间,富士康每年都有员工跳楼,其管理制度因此也饱受外界质疑。
而事实上,自进入富士康起,那些满脸朝气,幻想着大都市繁荣、青春美好世界的年轻人,就被固定在没有激情、没有想象力、没有乐趣的冷冰冰开始了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简单、单调、乏味而且枯燥的工作。并且,流水线一开,工人们就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工人间不能有交头接耳,每个时段必须完成多少任务量,不能出现装配质量,上厕所时间短得来必须跑着去跑着回来。因此,有员工字字泣血: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螺丝掉到地上弯腰去捡都是一种享受。
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富士康员工连续加班超过七八个小时已是常态。更可怕的是多少年轻人在花样年华满怀着憧憬进入富士康,迎接他们的是机械化、枯燥、单调的工作,而。在这样的环境里,年轻人的理想和生活动力,就在日复一日的流水线上被磨平。工人的心态出现失衡,人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得到滋生,工伤事故在富士康亦比比皆是开始增多。
除了在富士康,还有千千万万的一线工人将自己的青春埋葬在流水线上。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逐渐不甘于这样的命运,因此企业“用工荒”成为新的社会难题。也正是这样的现实,让机器换人成了最紧迫的现实诉求。
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或机器手,不需要专门安排行政人员来管理,不需要考虑用工荒,它们不会嫌工资少,不必安排请假、吃饭、上厕所和休息的时间,只要生产需要,只要保养维护得力,它们可以一周7天,每天24小时连轴转,并且不会出现生产质量问题,不需要给它们建宿舍、食堂和卫生间,不会出现治安问题等等,益处简直太多。
所以,用机器人去替换在流水线上只从事简单机械重复工作的年轻人,是极富人性化之举,社会意义巨大。
然而,机器人与人之间的置换有着千沟万壑。且不论机器人的先期投入巨大,引进机器人意味着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彻底的改变,接下来的安装,后期的定期维护、保养等等都是巨大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机器人的替换涉及到整个生产流程,只懂机器人不懂生产,或者只懂生产不懂机器人,都不能很好地将机器人真正运用到生产中去。此外,机器人毕竟不是人,其在人类灵巧的双手面前依然相形见绌,比如把微小的柔性零部件安装在紧凑的电子产品中,机器人就无法取代人手。
而国内机器人产业残酷的现状是,除了富士康等少数企业具备一定的开发机器人能力,更多的企业仍然依赖采购国外知名品牌机器人。而国产机器人企业目前依然面临着提高机器人持续工作稳定性、优化工艺以及制定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流程等各方面的问题。
回头再来看富士康,郭台铭2011年设想三年时间部署100万台机器人,然而目前这一数据只是区区的5万。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机器换人的举步维艰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众多奋战在一线流水线上的年轻人而言,机器人的出现将能把他们的双手从枯燥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但这一天的真正到来,还需要相当时间的等待。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