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前些日子东莞首家“无人工厂”开建,珠三角“机器换人”战略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的消息被热炒,也缘于在工业4.0时代机器人将取代人成为生产制造主体的呼声渐高,工业机器人展区在本次展会上分外抢眼。
【机器人与人将各司其职】在21世纪,机器人产业将成为和汽车、电脑并驾齐驱的主导产业,工业智能机器人也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数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消耗以及生产成本、促进中国制造业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媒体报道,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下降以及企业用工成本的不断上涨,中国已经在 2013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截至去年 9 月,国内机器人企业约 420家,各省市在建机器人工厂超过 30 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也显示,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2.5万部,中国买走其中约5.6万部。预计2017年之前,中国工业机器人拥有量将成为世界第一。
而且,自2014年珠三角东莞、佛山等地市相继发布“机器换人”战略规划以来,在专项资金的补贴激励下,这些地区实体制造业企业向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转型的氛围日渐浓厚。
以东莞为例,市政府设立了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从2014年起每年出资2亿元,连续3年共6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最高补贴比例可达设备总额的15%。
随着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产业规模日趋增长,“机器换人”话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不过,一旦制造工厂逐步实现“机器换人”,成为“无人工厂”,人工劳动力该何去何从?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罗震对《中国贸易报》记者表示,由于目前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还不高,工人长时间从事重复性工作容易出错,所以可让机器人替代人工从事些简单、劳累的重复性工作,这样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此时,工人的双手就可以解放出来做些更具技术和智慧含量的工作,如建模、计算等等。这样,让人和机器各行其职,各自发挥作用,形成一个大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工业的智能化、自动化目标。
【“机器换人”更需高素质人才】毋庸置疑的是,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将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引入工业机器人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将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制造业企业中生产一线低技能,甚至是部分熟练工将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将会相对增加。
在北京工业智能化展结束当天,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在京发布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技术、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调研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纺织工业正在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其中,机器人共性技术、纺织机器人产品开发研究必不可少。
工业机器人大范围推广应用可能会危及劳动力就业的纺织工业又是如何看待“机器换人”的呢?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责任办公室首席研究员梁晓晖告诉记者:“所谓‘机器换人’不仅是将人工劳动力换成机器,人本身也需要‘换’。即便‘机器换人’,仍需要人去操控机器。拿纺织工业来说,未来这些纺织工厂需要的是懂得操控机器人知识的人,因此,这对人本身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很多纺织企业都在做员工培训,员工学院就是为此做准备。”
在梁晓晖看来,未来工厂中的人会越来越少,但对人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
这似乎也是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开设机器人专业培养相关人才的意义所在。记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5月,该学校便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逐步向工业机器人方向转向,并于当年实现招生,2013年将专业名称改为“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确立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培养从事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安装、编程、调试、维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据悉,从2014年开始,学校计划每年向重庆市工业机器人加工制造和应用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100人,为以上企业培训在职员工300人,并逐年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数量。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