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电影里演的就是胡说八道,这种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可不只是好莱坞编剧导演们才有的。本月中旬,大科学家霍金就在参加一次大会时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的深刻忧虑。他提醒我们,“我们需要确保计算机和我们的目标一致”,就是让人工智能完完全全听我们的话,否则,一旦失控,未来100年内人工智能就会淘汰人类。
科学家当然不会耸人听闻。近期,关于机器人“进攻”人类的新闻还真不少。就在不久前,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首次向媒体开放了其保密车间,呈现在记者们眼前的,不再是茫茫多的工人组成的流水线,而是富士康的高端设备——机器人流水线。在这条线上,十几台机器人娴熟地组装着中间品,只有3名技术人员在照看这些设备。据富士康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机器人的引入,昆山工厂工人数量已由原来最高时的11万减至6万。
也别以为机器人只能干这样机械的流水线工作。这两天有报道称,一款名为“WordSmith”的软件,在和美国一些记者的写稿比赛中完胜,据说雅虎和美联社的很多财报和体育新闻就是这个软件写的。虽然通过盲测,读者们还是更认可人写的稿子,但出品方不断改进这款“写稿机器人”的算法,其稿件完成得已经是又快又好了。
既能干简单的活儿,又能从事新闻写作这样有创造性的工作,机器人的“能耐”当真是越来越大了。机器人越能干,就越会挤压相关人群的生存空间。富士康之所以引进机器人,正是因为用机器人比用人更划算,一名工人的工资每年5万元,而一个机器人才12万元,而且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休息。
在成本收益的经济账本面前,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进攻可谓是咄咄逼人。我们真的要像霍金那样,担忧有一天机器人会把我们淘汰?忧患意识是要有的,但是杞人忧天似乎大可不必。首先,机器人毕竟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机器人越聪明,说明人类越聪明。富士康的机器人再能干,还是需要有人照看,而普通工人因此而造成的失业怎么破?其实这正是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只要一个人具有了知识和技术,不只是简单出卖劳动力,总是不愁饭碗的。其次,可以看到机器人虽能部分替代人类,但是很多行业和工种是无法用机器人替代的。就以那个“写稿机器人”为例,它所能写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以数据展示为主的、程式化的稿件,而那些需要用感情、思想去组织的稿件,机器人怕就无能为力了。还有,人类进化了这么久,不说其思维能力,单是身体机能,就是机器人所难以媲美的,成年人一般都具有着良好的身体平衡能力,而一个机器人要想站稳、走好,“一碰不倒”,需要花费那么多工程人员那么多的精力,而且效果也未必好。最近谷歌出品的一款机器人“阿特拉斯”正在接受拳击训练,人类很简单的平衡能力,在机器人实现起来却那么难。
机器人的进攻,说到根上,恰恰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进攻,这种进攻是不是威胁,威胁有多大,或许答案正在于我们自己。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