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用工成本的提升、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正成为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的首选方案。在东莞,应用机器人的相关企业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足见这座制造业名城对转型升级矢志不渝的决心。与此同时,机器人红利的不断释放,也正在为东莞的装备制造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被视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因其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键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被形象地比喻为制造业的“皇冠”。
客观来讲,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东莞,尽管依靠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铸就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就产业结构而言,东莞的制造业更多徘徊于以加工贸易为核心的中低端制造业环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加工贸易断崖式衰退,让这座城市开始思考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其中,适度重型化的装备制造业被列入城市转型的发展日程,开始奋起直追。
人们逐渐看到,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东莞涌现出包括东莞电机、生益科技、东华机械等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但就全市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现状来看,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相关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东莞装备制造业的闪光点眼下更多停留在个别明星企业身上,行业整体实力在国内外仍远排不上号,更甭提叫板国际装备制造巨头。
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或能够成为东莞向制造业“皇冠”进军的重要突破口。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共售出25万台工业机器人,中国市场的销量约为6.78万台,同比保持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17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据估算,机器人在中国市场潜在的产值将达到万亿级别。
如此大体量的市场潜力,早已吸引国际机器人巨头纷纷布局中国市场,客观上带动了包括东莞在内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就发展历史而言,中国较德国、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落后了数十年,但就国内而言,机器人产业才刚刚起步,这意味着,东莞与国内其他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城市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部分领域早已先行一步。
由于在减速器、伺服机、编码器、智能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仍主要为国外几大机器人企业所主导,国产机器人仅占据国内机器人市场需求约13%。
尽管目前东莞的机器人产业同样面临大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但通过过去数年不断创新孵化,以盈动高科绝对值编码器为代表的企业创新成果已经在一些核心零部件领域比肩全球先进水平。
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客观上借鉴了美国硅谷等创新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及中国制造的发展实际,所走的道路同样令人期待。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先驱城市,东莞拥有着代表中国制造绝大多数领域普遍特征的产业形态,对于机器人创新企业而言绝对称得上成长的沃土。
伴随着东莞制造各行各业对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求,各类机器人企业根据自身所长都将有用武之地。以东莞为出发点,这些机器人企业完全有能力将东莞制造业智能改造的技术及经验复制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进而争取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军者。
就目前而言,机器人企业和进行机器换人的企业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由于很多机器人企业初出茅庐,对于市场需求的把握并不清晰,对于潜在客户的需求把握无法精确到位,再加上客户对国产技术可靠性仍存在疑虑,综合因素导致众多自主机器人企业目前仍举步维艰,在另一层面,众多有着依靠“机器换人”需求的企业对自身自动化改造的需求同样并不明确,自身所从事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让他们对“机器换人”的成本及回报周期尤为关注,认为要找到一家合适的机器人企业合作尤为不易。
简单而言,这反映的是企业研发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衔接出了问题。在笔者看来,东莞当下需要加紧推进的,不仅仅是用好“机器换人”扶持资金、让好钢用在刀刃上,而是应该考虑拓宽扶持资金的使用渠道,通过扶持举办形式多样而又注重成效的宣讲会、博览会,让更多传统制造企业看到“机器换人”将给企业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及竞争力,也借此为制造企业与机器人企业搭建供需互动的优化平台。
唯有如此,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才能实现最高效率的传播与互动,打通堵在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无形玻璃门。如此坚持不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才能看到制造机器人所释放的红利,引领东莞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车。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