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出一张图纸,然后交给生产部门做出样品,图纸返回研发部改进后再生产,这是传统制造业的节奏。而在数字化制造下,从研发到制造基于同一个数据平台,几乎同步,完全不需要纸质图纸。
德国西门子是“工业4.0”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其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数字化工厂集团总经理王海滨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是西门子近几年业务的核心方向,“数字化”是迎接“工业4.0”时代的明确信号。这场变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需要各界的携手合作。
【数字化生产的“魔力”】几年前的一天,当全球顶尖的汽车制造商要求其在中国工厂建设的生产线能够实现3D规划及模拟测试时,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一度一筹莫展。此时,柯马最核心的技术支持团队都在其意大利总部,生产线规划工具仅仅是简单的Office软件,并不具备模拟仿真功能。
这时,柯马遇到了西门子——后者的数字化制造软件解决方案组合已是全球诸多汽车制造商的首选工具。Office软件中生硬的二维线条变成了屏幕上生动形象的3D场景,设计与规划实现了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由于与客户采用了统一的生产线规划与模拟平台,柯马可以实现在规划、模拟、调试各阶段与汽车制造商的数据交换和协同,既满足了客户要求,又将项目周期缩短了两三成。
2011年,柯马完成了当年最大项目——为菲亚特(中国)制造一条完整的白车身生产线,其中包括250台柯马机器人。20名工程师使用西门子工具仅花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一系列顶尖的模拟测试,无论是项目交付周期还是技术的复杂程度都居业界领先地位。柯马机械工程部负责人介绍,通过模拟测试,我们向客户交付了一个车顶焊接工作站,其中两台机器人执行点焊作业,而另两台机器人进行焊接作业,兼顾美观与成本控制。
【创新并非“空中楼阁”】正如“工业4.0”蓝图所描述的,在未来智能工厂中,人类、机器和资源能够互相通信,就像社交网络一样自然。智能产品“知道”它们如何被制造出来的细节,也知道自己的用途。它们将主动对接制造流程,回答诸如“我什么时候被制造的”等问题。
不过,在王海滨看来,“工业4.0”并不是空中楼阁,建立在持续研发基础之上。因为,无论“中国制造业2025”,还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复兴”,本质上都是趋同的,那就是要解决制造业面临的三个问题,即时间、效率和灵活性。
首先是时间。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能否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对于企业非常重要。研发和生产的速度慢了,就会失去市场。其次,企业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困难。让工人加班,以非常标准的方式工作,不能有任何浪费的动作,这种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已越来越不适用。此外,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制造业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定制化生产需求越来越多。
解决这三个问题,西门子的创新探索可谓一脉相承。王海滨说,西门子自1958年以来持续创新,从全集成自动化、一体化软件平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再到“工业4.0”,西门子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倡导者、实践者、创新者和提供者等角色。
【单打独斗不能改变制造业】中德两国国情不一,制造业发展阶段也不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王海滨认为,这场变革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工业4.0”真正到来可能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想要如“工业4.0”所描述的,将虚拟生产世界完美落实到具体工厂操作层面,达成生产最优化,不仅需要将所有生产元件、机器和流程数字化,还需要相关数据的流通和计算;既要有工业软件的长足发展,也要靠硬件的数字化研发。同时,还得达成软件和硬件的无缝集成,以及数据驱动的服务。
对中国制造而言,当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时候,对机器人、无人工厂的需求正在增长。当然,未来工厂并不会是真正的“无人工厂”,人将会担当更有挑战性的角色,比如创新、规划、监督和协调机器运作等。
事实上,来自中国企业的反馈都是很积极的。他们会问西门子:今天我能从你这儿得到哪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王海滨的回答是:“‘工业4.0’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和生产过程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整个管理和组织结构的调整。我们必须放弃孤岛式思维,任何一个公司或者国家单打独斗都不可能改变全球的制造业,这需要我们大家进行协作。”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