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机器人之家新闻中心报道:目前全球各国正在上演新一轮机器人发展竞赛: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韩国借由大量使用机器人设备在全球3c组装业及汽车工业占有了一席之地;美国为提振经济,提出“重新回归制造业”政策;2014年6月,欧盟宣布将与180家公司、研究机构一同启动全球最大的机器人科技民间研发创新计划SPARC,欲将欧洲在全球机器人产业市场的市占率提升至2020年的42%。
在此形势下,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机器人行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是低端市场大量的无序竞争,甚至包括以投资为名的“圈地热”。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不久前对外表示,工信部将组织制订中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发展,同时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中国机器人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扶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全球面临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无论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还是欧盟的工业4.0战略,机器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曲道奎表示,未来,机器人+互联网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将极大地改变制造业。政府部门要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也要积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扩大市场应用。
针对外资垄断国内市场的现状,专家建议,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突围”和赶超:首先是要加强对国际机器人技术的跟踪研究,制定出台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与零部件以及产业化路径。
其次,是要确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发展模式。加强行业细分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集体攻关,重点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尽快形成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商等机器人全产业链的整体推进。
“现在我们重视机器人本体比较多,但是对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比如说控制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等重视不够,这方面需要突破。”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徐建国称。
另外,要加快培育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品牌。我国应将培育与发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作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任务。出台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录,协同推进开展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工作。
据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吴磊介绍,上海作为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一大发展“重镇”,正通过五大措施推进机器人发展和应用:推动机器人产业开放发展;搭建机器人产业服务平台;创新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探索开展机器人融资租赁业务等;探索设立机器人产业基金加大装备首台(套)政策支持力度。
机器人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但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却不容乐观。
“在中国大陆的工业机器人几乎都是外商品牌”。拓墣产业研究所产业顾问柏德葳近日在上海表示。根据市场统计,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市场为外商厂商所垄断,日系品牌厂商占52%,欧洲厂商占30%,剩余约10%为中国大陆厂商。
由于机器人产业进入门槛相当高,因此全球机器人市场排名前四大厂商分别为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ABB与KUKA,合计达50%的市场占有率。
而另一方面,未来30年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为此,全球品牌机器人大厂积极扩大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的机器人业务销售规模,包括发那科、安川电机、ABB与KUKA等均积极在中国大陆卡位、设厂。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中国大陆的工业机器人虽然产业化初步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在精度、速度等方面不如国外厂商同类产品,致使这些产品产业化应用程度较低,市场份额很小;一些产品的技术水平仅仅相当于国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统计中心主任李晓佳表示,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近3.7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96%。而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还是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国外差距有进一步被拉大的风险。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机器人缺乏品牌认知度,最大的机器人企业年产机器人仅有几千台。随着国外机器人企业纷纷将我国作为生产基地,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同时,由于关键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产业空心化风险扩大。柏德葳表示,工业机器人三大关键部件(电机和服务器、减速机、控制系统)主要来源于国外,中国大陆厂商相对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研发制造能力,长期依赖进口。由于产业链上游无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因此将长期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