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许多人都了解恐怖谷效应,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个特定程度,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为负面。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刺目,让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使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可是,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到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亦会变回正面,产生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尽管有科学家否认恐怖谷理论的科学性,但从我们日常生活的感受中不难发现,高度仿真的娃娃在出现破损后,往往会变得令人不快,甚至难以忍受。但我看到这个视频的感受似乎不能将之简单归类到恐怖谷的理论当中,因为谷歌四足机器人并非类人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的外形也难以谈得上多么逼真,唯一与现实生活中的四足动物相似的只有它们奔跑的方式。这一点让我感到十分困惑。
更加令我感到困惑的是,谷歌在视频的最后加上了这样一句话“No robots were harmed in the making of this video”。熟悉美剧或者好莱坞大片的同学应该不难回忆起这项声明的原文是“No Animals Were Harmed in the Making of This Film”,意为没有动物在此次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受到伤害。这是美国动物保护组织“美国人道协会”在确认影片拍摄过程中没有动物受到伤害后,给予片方的“准许上映许可”。很明显,谷歌将自家的机器人当做动物来对待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保护机器人的议题也会出现在我们日常讨论之中。到那时,估计《机器之心》、《我,机器人》这样的充满机器人残肢断臂的电影也会被禁止上映。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家庭都已经配备了智能的扫地机器人,我的一位同事家的孩子甚至为自家的扫地机器人取了名字。我们觉得这样的行为并不离奇,因为没事就动来动去的扫地机器人确实很像一个宠物,只不过它不会像动物那样给予我们感情的反馈罢了。事实上,除了少数高等哺乳动物,也没有多少动物会对人类产生情感反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爱冷冰冰的蜥蜴与金鱼。
机器人的普及将给我们带来一个难题,如何与机器人相处?当做普通机器使用固然可以,但我们心理上真的可以将与我们(或者其他动物)高度相似的机器人仅仅当做工具来使用么?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出现虐待、打骂机器人的行为?类似的暴力行为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服务型机器人、宠物型机器人甚至是不久前引起讨论的性爱机器人,如果遭受了人类的虐待,被服务的对象施以暴力,是否可以选择自卫与反抗?这些问题都需要机器人伦理学家来进行研究与探讨。
尽管现在的机器人并不具备知觉或者自我意识,但我仍然认为机器人应当受到人类的尊重与保护。机器人是我们亲手制造的自我翻版,对机器人的冷漠无情意味着对生命缺乏敬意。技术的进步往往推动人类对自我认知的加深,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会制造出“有感情”的机器人。到那时,我们也应给予这“硅基”生命以必要的权利与人道关怀。
别让弗兰肯斯坦的悲剧变成现实!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