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31岁的80后妈妈小杨在忙着照顾孩子,她做肝移植手术是为了捐肝拯救自己20个月大的宝宝。乐乐出生50天黄疸不退,在儿科医院被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病情迅速恶化。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周俭教授经过多次术前讨论,决定使用“机器人”全程辅助活体获取供肝,再用传统开腹手段切除宝宝的病肝,植入供肝。
“机器人”辅助活体获取供肝最难的是,要将移植所需的一套动脉静脉胆管仔细地分离出来,而这些血管胆管密布于组织,绝大多数细如发丝,通过机器人摄像臂上的内窥镜和成像系统,主刀医生可以在目镜中看到三维高清的手术视野,而且可以将图像放大10倍以上,原本细如发丝的血管放大到像圆珠笔芯粗细,血管分支都看得一清二楚,使医生可以做到精细解剖,减少出血量。樊嘉、周俭和王晓颖三位医生轮流上阵,自如地操控手柄和脚踏板进行手术,超声刀每行进一厘米,就可能伴随着手术医生几次几十次用丝线作血管结扎动作。通过整整10多个小时,240克的肝脏组织终于安全“断离”,并从位于下腹部约10厘米长的切口中取出。
据了解,取下的肝脏约为妈妈小杨肝脏总量的20%,剩余肝脏足够她使用,保证了供体安全;而对体重9.9公斤宝宝而言,供肝重量正好位于体重0.8%至4%的安全范围的中间值,既保证了安全,大小适中的供肝也不会给宝宝带来过重的负担。
术后第二天,妈妈小杨就下地行走,第五天康复出院。而乐乐的生命体征稳定,黄疸消失,脸色从术前的蜡黄转变为现在的白里透红,肝功能正明显好转。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