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红利拐点以及“工业4.0”时代的加速来临,使得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预测,继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后,2014年中国机器人销量又创新高,预计将接近5万台。
不过,龚晓峰同时也指出,中国机器人产业尚属起步阶段,还没有完成自身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有序的产业体系,应从集成的角度出发,不能盲目投资,需要冷静思考,再谋发展。
【中国机器人销量再创新高】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未来劳动力短缺将成中长期现象,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提高将是大势所趋。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对记者表示,2013年我国市场销售的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5,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14年我国机器人销量又创新高,预计将接近5万台。
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元器件高级专家施进浩透露,2014年国内一大批企业未雨绸缪、抢先布局,投巨资进入机器人领域,而且信心十足,2015年还将继续投入。
在业内专家看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与劳动力成本增加有必然联系,另一方面则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经过3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基础十分雄厚。在机器人等产业的带动下,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带来一场新的产业变革。
上述专家表示,“工业4.0”战略的核心就是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产品由趋同向个性化转变,用户也将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
在人口红利拐点以及“工业4.0”时代的加速来临下,中国也越来越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国家层面对智能制造的政策也持续加码。早在2013年,工信部就出台了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且不停酝酿新政,扶持智能化产业加速发展。
而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将结合智能制造整个大环境,以及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使命,来制定相关政策,营造相关环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计划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的要求稳步推进机器人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相关部门还将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扶持,探索建立机器人产业准入制度;以搭建产需对接平台为重点,促进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
龚晓峰表示,机器人产业涉及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涉及国家竞争力,意义非常大。“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模式要发生重大变化。如果不积极布局,我们会丧失新的机会。”
【火热的背后需要冷思考】不过,在机器人火热的背后,也需要冷思考。施进浩认为,我国机器人产品附加值较低,2013年我国销售的3.7万台机器人中,国产的仅占9500台。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偏小,整体技术水平处于中低端,核心技术依赖进口,龙头大企业偏少。可以说,我国机器人产业尚属起步阶段,还没有完成自身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有序的产业体系。
施进浩表示,目前中国与机器人制造相关的公司将近有400家,但这些企业主要是做系统集成,真正做机器人本体的企业非常少,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我们可以做简单的上下物流传送机器人,但高技术含量的仍由国外垄断占据绝大部分市场。虽然中国机器人专利数很多,但真正能进行产业化的专利不多。”
据了解,全球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瑞士ABB集团、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机器人等外资巨头占据了中国机器人5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且几乎垄断了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
尽管中国机器人产业存在的问题不少,但依然阻挡不住资本市场的热情和脚步。此前有消息显示,2014年12月,中国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称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
“现在投资市场太热了。”施进浩直认为,以沈阳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和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是较为集中的机器人产业布局和发展区。在他看来,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很大,应从集成的角度出发,不能盲目投资,需要冷静思考,再谋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在珠三角地区,一些龙头企业已在关键零部件方面有所突破,如广州数控在控制器方面国内领先,巨轮股份在RV减速器方面打破了国际垄断。
广东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负责人、全球机器人产业领军人物、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中心主任李泽湘教授说,“国内机器人产业才刚刚起步,我们将与其他机器人产业基地进行差异化发展。由于东莞及珠三角3C—电脑、通讯、消费电子产业规模庞大,基地首先将针对3C产业进行机器人开发。”
李泽湘表示,不仅东莞,各类机器人产业基地在整个珠三角正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