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万名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为55台。在韩国、日本、德国等机器人使用比较普遍的国家,这一数量为250-350台,在美国、意大利、中国台湾,这一数量为150台左右,而中国大陆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只有21台,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差8-10倍。
根据日本、韩国的经验,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左右时,机器人的应用开始出现快速增长,而中国已到这一时点。未来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总需求将达到167万-300万台,这是几千亿元的市场规模。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2005-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达到25%,2012年底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占全球市场15%。
现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均价30多万元,即使未来均价降到25万元,那么中国制造业对应的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接近380亿元,再加上系统的话,对应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140亿元。
眼下,从机器人本体到关键零部件,中国80%~90%的核心部件需要进口。据了解,目前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厂和下游行业应用三大块,国内企业目前主要集中为系统集成商,实现下游应用,即通过对国外采购的机器人,为下游客户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实现利润。而产业链上游无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关键零部件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外国企业,因此长期受制于人。
在有些专家看来,这些企业只要求用少量成本买到能代替人工的机器人,而在精细度、控制能力等品质指标上可以做些折中。有专家建议,可以先在低端产品方面寻得突破,以此推动规模化应用,从而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解决,进而提高产品精细度和可靠性,并降低产品成本,积累经验后再向高端市场发力。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民间资本,都应该投入进来,为这个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但绝大多数投资注定将是失败的或者低效率的,因为决定投资的人大多数可能并不理解这个产业本身的特质,因而无法对真正的风险有着清晰的认识。只有那些真正的战略投资者,才能把握住战机进而筛选到真正好的企业。
就目前看来,国内的厂商都需要面对:昂贵的零部件成本,国际厂商稳固的市场基础,较差的稳定性,将客户需求或工艺用工业机器人实现的难度,弱小的技术研发能力等问题,甚至大部分的本体厂商一直在盈亏平衡点上努力挣扎。实际上,工业机器人市场在短期来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在巨大的市场面前,国内企业要抓住机遇,刻苦攻关,早日掌握国产化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零部件,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能否率先智能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将是决定我国自主品牌能否获得机器人市场的关键所在。
编辑:张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