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经是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同时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快速过渡的阶段。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人口红利的消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将成为必由之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但“要命”的是,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大多还处在样机阶段,研发出来的机器人无法和下游终端用户无缝链接,这需要机器人厂商和下游用户联合起来进行二度研发,解决应用端问题。
“机器人要发展,关键是应用,现在这么多的工程师都没培训出来,造出来卖给谁?说白了就是技术应用配套没跟上。”一位机器人企业董事长告诉记者。
一位企业家对记者表示:“要做应用,就要把多个机器人连起来,那么这么多机器人怎么协同工作,软件架构怎么设计,这才是核心,单纯搞个机器人,是没用的。”
目前国内机器人虽然在实验阶段也完成了点焊、弧焊、搬运、码垛等多领域的应用,但从实际长期应用来看,并未得实践。在上下料搬运方面,已经开始能看到国内机器人的身影,但焊接等高难度的控制领域,还鲜有国内机器人的身影。
或许中国应该借鉴德国西门子的经验。作为工业4.0的发起者,西门子并不是一个制造机器人或机械手的硬件制造商。
西门子在机器人制造方面的真正产品是工业软件,他们和很多机器人硬件制造公司有合作。西门子提供软件来帮他们管理机器人或仿真制造等制造过程。机器人或机械手假如没有操作软件,就像人缺少了大脑,不会有智能应用。此外,西门子还能帮企业管理或设计机器人,管理企业的制造工艺或者制造的流程。
中国的优势在于中国现在有很多的制造企业,而这些国外恰恰没有,这可能是中国机器人行业的优势,可以有大量的机会和下游企业联合开发。
这样的做法,已经有企业尝到了甜头。“作为机器人开发应用提供商,我们一般和企业方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进行二次开发。比如,我们和浪莎袜业合作,开发一款无缝折叠及检测机器人,效果非常好。”北京的一位企业人士表示。
工业机器人在应用过程中,会非常复杂,比如要加非常多的传感器,测力度,只有信息量足够大的情况下能把他数字化,只有数学上能建模,才有可能应用。而众多数字化的信息采集,单靠机器人企业是难以完成的。因此,联合起来二度开发,才能让机器人真正变得有用。
一旦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下游应用端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将让中国机器人变得更为自主。
这一点就连日本企业都已经看出来了。日本的安川电机负责人称,在机器人化的过程必须具备工件精度的提高、系统和应用(工具),这是中国市场的课题。
编辑:张海云